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公共服務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處黨支部以“公共文化服務千家萬戶、文化惠民潤澤民生”為核心目標,持續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、標準化、數字化、社會化發展,讓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、惠及群眾。
推動文化服務從“有沒有”向“好不好”轉變。通過實施“文化惠民工程”,組織黨員干部深入基層一線,開展需求調研、項目策劃、活動組織和服務保障,確保每一項文化活動都貼近群眾、服務百姓。特別是在傳統節日、重要節慶期間,策劃推出“四季村晚”“非遺過大年”等系列活動,將舞臺搭在百姓家門口,把文化盛宴送到群眾心坎上。目前,全區已建成文化館27個、公共圖書館27個、鄉鎮(街道)綜合文化站245個,村(社區)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實現全覆蓋。創新打造“城市書房”“閱讀島”“文化驛站”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間,推動形成“都市15分鐘”“農村30分鐘”城鄉文化圈,構建起覆蓋城鄉、便捷高效、保基本、促公平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網絡。各級公共文化場館全面實行無障礙、零門檻免費開放,年送戲下鄉惠民演出超1600場次,“清涼寧夏”廣場文化演出達1500場以上,做到“天天有活動、周周有演出、月月有主題”。
推動優質公共文化服務直達每個人群。公共文化機構將優質文化服務送入福利院、軍營、社區、學校等特殊群體,開展文藝演出、展覽培訓、閱讀推廣等系列文化助殘活動,傳播愛心,激發社會正能量。聯合寧夏文化館、圖書館、美術館黨支部開展“與愛同行,歡樂相伴”文旅助殘送溫暖送關懷活動,組織策劃為寧夏福利院孤殘群眾送溫暖送關懷,帶去慰問品和精彩紛呈的演出節目,活動被央視新聞、寧夏日報等多家新聞媒體廣泛宣傳報道。2025年成功組織舉辦第十九屆西部民歌(花兒)歌會暨“四季村歌”示范展示活動,吸引來自全國26個省(區、市)的代表隊,232名嘉賓齊聚塞上江南,共同開啟民歌文化盛宴,活動涵蓋開幕式、歌手大賽、民歌即興快閃表演、沉浸式民歌展演、民族民間音樂文化交流、“四季村歌”展演、閉幕式暨頒獎晚會等多個板塊,全方位展示了傳統文化的魅力。
推動非遺項目融入現代生活、服務當代社會。2025年精心組織“沿著黃河講非遺”黃河流域非遺巡講(展演)活動,來自黃河流域的32名非遺人員組建講解展演團隊,赴區內五市及黃河流域省區開展非遺講解、展演、展銷活動,生動闡釋黃河流域非遺的精神內涵與時代價值,展現非遺保護傳承的實踐成果,共同推動非遺的創造性轉化、創新性發展,讓新時代“黃河大合唱”在非遺的故事里傳響,擴大寧夏非遺的傳播力和影響力。大力推進“非遺進校園”行動,專程為學校師生帶去閱讀分享服務、中華傳統印刷技藝、剪紙體驗、皮影戲和傳統戲曲藝術進班級等實踐活動項目,讓學校師生在動手實踐中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,這種沉浸式、互動式的文化教育,不僅豐富課后服務內容,更在孩子們心中播下文化自信的種子。
【撰稿:張彬】